自我概述

我的照片
偶尔在这里写一写,抒发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 为了就是可以和任何人分享.不论结果如何,至少还有一个空间是给自己的

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手心的温度

好多东西都喜欢隐藏,越是隐藏的深,越容易出乱子。是因为好奇到了最后就变成了闯祸,这一祸被捅破了,是怎么样都无法再补上。
外边灯火灿漫,一泼又一泼的人群,没有一样的表情。有欢聚的笑声,有细细低语的呢喃声,还有太多没法一一表述出来。眼前的青色背垫,身边慵懒的氛围,眼前一幕幕的各种动作变化,都视乎进入了慢拍的节奏。手上传来温温的热度,正好把手心温热一番,失去动力的细胞此刻有了很好的解药,空中传来的香气,舌尖上的讯息都一股脑的给了这些快停止运作的细胞群。
往往自己不认识的东西都不轻易去尝试,很冒险的直接就去试一试。有时最美的一味就是来自这不起眼,被自己忽略的小小东西。它才是这里边最主要的角色,它提升全部的整体味觉感。甚至带出另一种没法想象到的滋味,就是这一味,抹去了从内心中迸发出来的厌倦。
每一样东西的本有印象是会被周遭的不同气场一一的被改变。甚至加深,或是主调被提升到另一不同的境界。这带来了最意想不到的结局,这这整个过程中就带出了更多的欢乐,还有人类最渴望的心理美——幸福的味道。
究竟它是人类最好的调剂品吗?没了这一切,视乎就没人会在眷恋,没人会在去研究如何把这一种感觉给引种在人么疲惫的心灵世界。但是别忘了颜色的功劳,这世界没了色彩,究竟会是怎样,这世界没了色彩的点缀,究竟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色彩的催化作用,产生了不同的角度,这里边的每一角度都会深深的影响到后来的结论,色彩是最直接的接触,从视觉上带出不小的力量,左右着每一个人的判断,推断它最后会带来的种种效益,在另一方面则是牵引出多少的情感变化,把一个人埋藏在心里头的深深记忆,狠狠的带出表面。使得再次感受,再次体验当初最美的第一次体验,那一击也永远记在脑海中,它没法忘记,它也没办法去忘记,压根儿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记录。
夜空中没有明月,马路上的车水马龙还是没多大改变。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一点点星火却和它产生了最大的对比。

万花筒



Add caption
现代的社会就像万花筒,几乎每天都在变化,变成什么样?没人能给出最精准的答案。在学校已经待了一年,好快一晃就这样的过去。如果没好好把握,那实在真的对不住自己。
前几天学校开会,有位女老师就这样离职了。记得在一次用餐时,她有提起不想再留在这里。因为在学校里一向都很少交谈,对她所知也不多。心里想还没去试着了解,就散了。
在前两个星期上了两门课程,收获肯定是有的。不过从实践上要得到真正的收获,那就得需要时间去累积。只不过在现在这烦躁,追求速成的社会结构里,在理想的教学体系里,似乎就没能容易的去实现,实现用最短的时间得出最大,最好的结果和效率。顶着这份压力,了解到忧郁为何轻易的就找上门来。也了解这一股力是如何吹灭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理想和理念,明明自己不是这一方面的知识传播者,却因为种种理由之下,恰好自己有符合这一条件的理由,被迫的接受这一使命。因为没有选择,只因大家都不想承接这一重任。自己当初就只怀端着把自己对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一一的灌输在学生每一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更直接的去掌握和发挥。不至于走了太多的歪路。如果年复一年都是这样的形式,没法达成这一目标,唯有另觅方法,或是另谋高就。
传播教育种子的圣堂,什么时候已经被同化。乍一看就和外边的公司没多大的区别,至少当前还有保留一丁点的余晖。甚至有过之而不及的趋向,就如一间拥有许多部门的大企业般,里边看似风平浪静,阳光明媚。可是这都是伪像,大家不便说出,也不敢过于表露,隔墙有耳,什么时候中了暗箭连自己都察觉不到。
过去与现在真的是相差极大,一个是天南另一个是地北,相隔太远,哪来安全,哪来顺心。战争时有和平的假象,那么和平时就没有任何假象?过去育人是一种荣耀,当今育人则变成了一种负担,一个愿意付出,一个无奈的付出。这一切都被镀上了一层层的保护层,甚至保护色。心有余力而不足,放在当下那真的是掷地有声,而且还是响彻天际的巨大音量。或许过于高音,反而被遗忘,仰是被忽略了。谁知?
每个人都有抱负,都有心中的理想。但是这些过于脆弱,尤其是现在的社会结构,很容易的就在无知中被一点点的磨平。钝了真的使不了力,当一刀切下自己还在想应该被破开才对啊,一看才恍然大悟什么时候竟然变成这样。

2013年9月18日星期三

飘荡在远方的心

除了驿站,另一间就是面馆,至于什么名字还真的是忘了。不过印象中最深的就是那一碗碗的面,份量实在是够足的了。 
这是位于公寓底楼旁边空地上建起来的一间馆子,面积其实还真的蛮大的。因为是在空地上,没有任何的分隔,所以我们几乎都像是在厨房里用餐一样。日子久了就习惯了,反而别有另一番滋味在心头。面馆是有大叔和阿姨俩人一起打理,平时就是学生放学时间最为红火,阿姨一边煮面我们还能在一旁看着,所以不会有任何问题。一切都是安全的。冰冷的冬天,坐在阿姨这里双腿还会一直得瑟,大门是敞开的,外边的寒风就这样不请自来,不断的吹到里边,因为没有中央暖气供应系统,暖气是极为有限的。唯有赶紧把热乎乎的面往肚里塞,期盼可以换来一些些暖意。南京的冬天格外慎人,尤其遇到寒风阵阵之下,就如一根根的针头不断的往手心上一直扎着,格外难受。这种感觉是一个最好的饿肚子信号,因为肚子越饿这种感觉就越强。
 大叔则是从墙顶上拿来一瓶白酒,对中国白酒已有很深的体会。虽然中国朋友说我有很好的酒量,不过对于白酒真的是不敢恭维。那猛烈的酒性,辛辣的烧喉感,强劲的后劲,真的是一下子就可以把你打败。不过却是冬天里最好的暖胃、暖心的杯中物,一小杯下肚,就像拿煤炭丢入火炉里一样,顿时一股热热的暖气流通全身,那一瞬间真的是忘了自己其实还是在刺骨的冬天里。这留学的五年里,喝过的白酒也有一定的数量,什么剑南春,五加皮,茅台等都曾经尝过,最厉害要数茅台了。当时和朋友相聚,没想到他却带来茅台。在座的没几个能有如此的酒量。最后唯独我和他各分一半,酒的香气是非常的浓烈,不愧是国酒之一。不过当时还好还有找些食物来垫底,不至于造成最后要被人抬回去宿舍的一幕。不过自己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聚会散了之后,那后劲已经逐渐起来。脑子已经快不听使唤了,自己两脚就像踏在云上一样,却能徒步一个半小时,走过繁忙的大马路,一直到宿舍为止,这边门一开,立马就倒下,什么都不理。我觉得自己太恐怖了,自从被伏特加的酒精狠狠的揍了一顿,这是第二次了。第一次的还整整连睡两天,带着剧烈的头疼苏醒过来。以后千万不能和俄罗斯朋友再拼伏特加,那真的是把命搭上。 
在我最后一年的研究生日子里,我以为阿姨还有继续营业。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到外省打工结婚。大叔和阿姨也萌起了关门的想法,或许是搬到他儿子那里吧。其实阿姨的人很好的,像我们这些游子。到了这么远的地方,一切都得靠自己,宿舍里大家都有各自的忙,时间似乎永远都不曾有过空闲的一刻,独自一人,除了中国朋友就只剩下阿姨他们这些食馆,可以暂时的留宿我们这些飘荡在远方的心灵。

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

驿站小馆

Add caption
记得在南京留学时,经常都会在南艺后门转转。那里有最多各类的小食或是主食,驿站小馆、晓雪饭店、上海鸡蛋饼等,最有名的还是鸡蛋饼。 
 2003年初到南京,在南艺进修的那一段岁月里,就已经见到这一鸡蛋饼摊贩。当初都很破旧,没什么装修,还有马路上车来车往,现在回想起或许有些可怕。但是当时却没理那么多,方正只要不拉肚子就行了。2008年再次回到南京艺术学院,鸡蛋饼依然不变,不过面貌却焕然一新,听说老板只靠卖鸡蛋饼,就买了房子。果然是行行出状元啊,真的想不到。 
其实我们留学生对这里的回忆是最深的,几乎每一餐留学生都会到这里解决。记得有两位阿姨,他们都来自上海,其中一位阿姨,还会些德语。两人都对留学生非常好,用餐的地方还蛮大,还搭了一个蓬,夏天时这里就变得很闷热,可是到了冬天这里就暖和多了。 
其中一位阿姨负责小食的部分,另一位阿姨则负责饭菜。价钱都很公道,一点也不偷工减料,用的原材料都不是所谓的黑心原料,因为阿姨们都在外边煮食,一目了然。所以留学生都很喜欢到那里,尤其在中午时间,大家都下课了,就会一起到哪聚聚,聊聊天,不过要和阿姨聊天的话,那得在一点过后才行了。在这之前,太多学生过来买饭,或是忙着接外卖的订单。 
究竟有多少留学生在那里呆过呢,马来西亚留学生最喜欢那里的了,经常都可以在那找到他们。还有韩国和日本的留学生,记得印象中还有一位德国留学生相当喜欢这里,他本身是一位摄影师,曾经听他说他很喜欢那里的氛围。不过在我硕士最后一年,阿姨们却搬离了。不知道是否找个地方继续营业,还是干脆就不干了,真的没人知道,还有一样就是没人知道阿姨搬到哪了, 直到有一次,去了南大后街,在走过一条小巷时。突然听到有人叫我,赶紧四处张望,原来阿姨搬到这继续营业。只不过店铺空间小的很多很多,这一次就只卖些小食,其余的都不再卖。留学生的唯一聚集地就这样结束,到了我离开南京,有一小部分留学生就慢慢的移去了驿站小馆。
 驿站小馆是一间非常小的店面,里面就只有四张桌子而已。到了中午学生下课的时间,就挤得不得了,甚至还得拼座才行。虽然店面有些破旧,装饰也并不怎么样,有意思的就是墙面上都写满了学生的字迹,这里有各种内容的留言,图像等,甚至连表白的话语都写在墙上。真的很有意思,这面墙在无形之中装满了每位学生的青春岁月,还有那一份青涩的珍贵回忆。阿姨告诉我,有些校友还回来过,但是人事已非,当他们再次找到自己写下的语句,回忆就这样被带回到从前的那一段日子。 
这里是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往往在这里都可以碰见好多不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这里话家常,谈谈他们的近况。说真因为自己经常会在这里出现,还真的认识到一位流行音乐学院的学生,和他的姐姐。姐姐是专业在吉他,而他则专业在钢琴。起初是因为两次拼座才慢慢熟络起来,话题也就多了起来。自己也说不清究竟在这里认识了多少学生,虽然阿姨的孩子都到了澳洲工作,理应不必再如此幸苦。不过大叔担心双方如有万一,至少这里还有间店铺可以撑一撑。阿姨大叔俩人的日子其实过的很写意,甚至都有了政府颁发的老人证,去到那都方便的很,打公交根本都不必付钱。虽然他们不希望就这样证明他们现在的确实身份,不过这一张证确实给了他们不少方便。 
小馆这里,尤其是到了下午将近两点左右,因为中国人都有午睡的习惯。在此时的小馆里,就显得很清静,顿时空出了好多桌子。偶尔还会在这里碰到留学生,个人有时为了想给自己一个独处,经常都会窝在这里,看看外边偶尔的人来人往,经过的学生是否认识,听听几位阿姨的闲聊话题内容,虽然讲的是南京话,一句里边实在没听懂多少。不过就是喜欢这难得的时光,读书的岁月是最短暂的一段,但是却是最多色彩,最灿漫的一段日子。 
记得在南京最冷的冬天时刻,经常在这里窝着,这里说实在的还真的暖和。双手放在热乎乎的杯面上,热乎乎的感觉,哪怕就是那一点点的暖意,都足以让快冰冻的手回温,一丝丝暖意就在心头慢慢的点燃起来。冬天的手掌都是特别刺刺的感觉,很难受,就是套上了手套,那种感觉也不会如此快的消去,南京的冷是少见的湿冷,是那一种冷到骨子里的寒冷,几乎肚子一空下来,那刺刺的麻痹感就开始在手掌和脚掌上开始流转。最喜欢坐在最里边的桌子,看着一个个走近来的学生,冬天里每个都好像一颗颗的粽子,没办法南京的冷就是北方的人到来也受不了。 
这里还有一样-最多选择的咖啡种类,如果只求过过瘾,外国留学生就很喜欢到这里买咖啡。说真的对我而言是有些贵,但是对其他来自美国、欧洲的留学生而言,就便宜多了。每个从南艺毕业出去的学生,都会对阿姨的小店、还有店里的每样小食记忆尤深。如果要算店里的氛围,驿站小馆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首选。墙上的字迹只会越来越多,将来一旦被写满了。他们究竟会怎样处理呢,因为驿站因它而变得与众不同,能在后门经营很久实在是不容易

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

手心上温温的咖啡香

捧着三星平板或是智能手机, 或是三两知己谈谈近来的事情. 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眼前的咖啡, 白色的瓷杯, 浓浓的香咖啡, 咖啡馆的情调就是这样散发出来.
一坐或许好几个小时, 难得闲暇时候,朋友们聚聚话家常. 不过咖啡馆有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人多了,声音多了,声量大了,那种格调立马就消失.觉得这是咖啡店里才有的场景. 
在中国, 自己有好多咖啡馆的故事,甚至有些重新提起还有余味在心头. 相聚在那, 感情在那,离别也在那.
南京是一个巨大的城市, 虽然国画的浓浓韵味总是在南京的骨子里不断的迸发出来. 不过城市的可爱之处就是一个最小的角落,都会有很大的惊喜. 我当时还在想究竟南京有没有咖啡馆啊? 最后还是朋友的带领下, 终于在南大和南师大那里找到不少特有格调的咖啡馆.
这间咖啡馆的空间很小, 离巷口不远. 就在南京大学后门附近. 叫阿sir咖啡馆。这间咖啡馆对我而言有着很深很深的回忆。除了和好朋友常常来这,最重要的就是我和女友的聚会地点。我们并不常来,因为彼此都有各自的忙。偶尔俩人有空闲的时间就会过来这里,甚至老板都认得我们俩,有时我一个人过去,老板还会奇怪的问我:另一位呢?今天没过来?
在这里可以遇到好多不同国籍的留学生,毕竟这里都是南大的范围,而且这里的巷子又聚集好多咖啡馆、餐馆和摊铺。有些还很有名气,我记得还有一间是专卖水煎包的店口,不论什么时间过去,都是得等15分钟左右才能买到,人气实在是太旺了。至于还有什么知名小吃呢,因为我不常过来,所以就不是很清楚究竟还隐藏多少知名小吃。
还有一间就是龙江城市广场底层的costa,说起来这间的咖啡真的很不便宜。一般我都是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到这里,有时是庆祝,有时是聊聊天。说真的这里的氛围其实还不赖。人不多时感觉非常舒服。在寒冷的冬天里,和朋友在里边避避寒也很不错。至少手心里捧着的热咖啡,总是温暖了快冻僵的身体,南京的冷就是这样,冷到骨子里,很难受。
最特别的咖啡馆要属西安的星巴克咖啡馆,就在广场边,很有几何艺术造型美的咖啡馆,在那个环境里显得特别突出,不远处就是回民街美食街了。记得当时的气温非常的低,每个人都冷的不断在发抖,不管三七二十一,大伙儿就跑进咖啡馆里,里面虽然已经客满,不过依然还是很暖和,中间还有装饰用的壁炉。这这么冷的气候下,就算见到一个假壁炉,心里也会感到一股莫名的暖和。
太多了,咖啡馆的故事还在的没法一一说完,就先到此搁笔吧。

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空壳老师

Add caption
上上个星期,具体时间好像是在星期六,有位家长在校门口载了孩子后,即刻就把车转到对面车道,不知道速度是否快还是慢, 但是这很容易就造成意外。工作人员劝了车主,还反而被臭骂一顿。这天理何在,万一无意间撞到了学生,那怎么交代?
现在的家长都是孩子的“侍卫”,不可有任何“伤害”,现在的老师就得深具高深的”独门绝技“才能镇压现在的学生,三月初听了一场讲座会,方才知道,原来国外的当前学校状况大致都是一样的,除了西方国家。导致老师们不得练出超强的忍耐力,而且抗击打能力也得达致最高的境界。
班导师见家长,理应是大家彼此好好的了解和解决孩子当前的问题。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学习。过去的确是这样,孩子都相当怕老师把父母召见来学校,因为回家后就有大麻烦了。可是现在时下呢?有位新老师,当了初中的班导师,到了今天大心里开始觉得非常的胆寒,胆寒什么呢?现在的家长如果没有看到孩子有成绩,或是孩子有了任何的改变,或是没有很好的调教,一切的一切都全部归罪于老师的身上,父母一概不负任何的责任。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孩子是老师生的呢?还是对方生的呢?难道责任得由其中一个人负起全部吗,这样的教育结构,是否是越来越”健全“,还是越来越腐败?
老师一词,在当今的21世纪,已逐渐变成了空壳,叫起来很有威严,但是实际上还会留下什么,想起过去曾经被教过的老师,退休的已不少。毕业几年后,好多学生方才明白当年老师的苦口婆心,谆谆善诱,喋喋不休的模样,原来老师们就是在未雨绸缪,做好准备给未来的我们,这样路才能走的更远,更阔。
在中国留学的日子里,曾经做过出外写生的代课老师,体会到中国学生对老师的观念,就是高中的学生也因为朋友在家开补习班而体会过那种滋味,确实不一样,自发,自律,学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看我朋友,有时太忙,把钥匙交给学生,自己开门自己自习,找作品临摹,学生真的很专注的在画画,这实在很珍贵啊。

2013年3月26日星期二

三个月的教学体验


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 可以说在教学上体验了不少有趣的,无奈的,等等的过程.现今的学生与老师彼此之间已悄然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过去学生都是很听老师的吩咐, 一来真正的可以学到有关或是额外的知识.虽然当时都是照单全收,不知道到了未来究竟还能用多少.岁月过去了许多,人也因为在社会世界里翻了一翻,看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逐渐增多.这时才慢慢的发现到,其实过去的种种知识确实很管用,而且在自己的人生大道上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和启发.不论那一科都是如此,就是自己的专业,一样都是先收下然后在用未来的时间来消化和提取最后的沉淀下来的精辟之言.
我觉得美术是得鼓励,现在的状况是再不补救,一切都没法在挽回.美术断层,新人不再,水平不再,一切都是功用性质的美术才能真正的发展,精神上的修养和提升以不再是重要的核心.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就无法再重新来过,就是能失去的往往都是没法再次补回.教育的形式的确有必要检讨和改革,创意性的引导已变得固然重要,如何去诱导学生慢慢的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去完成去体会这一整个绘画过程里所带来的乐趣.
有时看到学生有那一点点兴趣,希望通过很好的教导,来学习自己喜欢的绘画媒介,比如水彩等.实在没必要教出什么大师级的画家或是独当一面的画家, 这决定权就交回给学生吧.我们能做到就是教导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技法上的运用.
上一张的作业,是设计有关美丽马来西亚的宣传海报.我这里主要是负责高一的部分, 虽然他们都不是美术班的学生, 最后还是有些不错的学生值得去关注.画画其实一点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没人去引导他们走进这一个世界里.有时自己觉得很委屈, 得不到任何的谅解, 不过始终还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