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驿站,另一间就是面馆,至于什么名字还真的是忘了。不过印象中最深的就是那一碗碗的面,份量实在是够足的了。
这是位于公寓底楼旁边空地上建起来的一间馆子,面积其实还真的蛮大的。因为是在空地上,没有任何的分隔,所以我们几乎都像是在厨房里用餐一样。日子久了就习惯了,反而别有另一番滋味在心头。面馆是有大叔和阿姨俩人一起打理,平时就是学生放学时间最为红火,阿姨一边煮面我们还能在一旁看着,所以不会有任何问题。一切都是安全的。冰冷的冬天,坐在阿姨这里双腿还会一直得瑟,大门是敞开的,外边的寒风就这样不请自来,不断的吹到里边,因为没有中央暖气供应系统,暖气是极为有限的。唯有赶紧把热乎乎的面往肚里塞,期盼可以换来一些些暖意。南京的冬天格外慎人,尤其遇到寒风阵阵之下,就如一根根的针头不断的往手心上一直扎着,格外难受。这种感觉是一个最好的饿肚子信号,因为肚子越饿这种感觉就越强。
大叔则是从墙顶上拿来一瓶白酒,对中国白酒已有很深的体会。虽然中国朋友说我有很好的酒量,不过对于白酒真的是不敢恭维。那猛烈的酒性,辛辣的烧喉感,强劲的后劲,真的是一下子就可以把你打败。不过却是冬天里最好的暖胃、暖心的杯中物,一小杯下肚,就像拿煤炭丢入火炉里一样,顿时一股热热的暖气流通全身,那一瞬间真的是忘了自己其实还是在刺骨的冬天里。这留学的五年里,喝过的白酒也有一定的数量,什么剑南春,五加皮,茅台等都曾经尝过,最厉害要数茅台了。当时和朋友相聚,没想到他却带来茅台。在座的没几个能有如此的酒量。最后唯独我和他各分一半,酒的香气是非常的浓烈,不愧是国酒之一。不过当时还好还有找些食物来垫底,不至于造成最后要被人抬回去宿舍的一幕。不过自己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聚会散了之后,那后劲已经逐渐起来。脑子已经快不听使唤了,自己两脚就像踏在云上一样,却能徒步一个半小时,走过繁忙的大马路,一直到宿舍为止,这边门一开,立马就倒下,什么都不理。我觉得自己太恐怖了,自从被伏特加的酒精狠狠的揍了一顿,这是第二次了。第一次的还整整连睡两天,带着剧烈的头疼苏醒过来。以后千万不能和俄罗斯朋友再拼伏特加,那真的是把命搭上。
在我最后一年的研究生日子里,我以为阿姨还有继续营业。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到外省打工结婚。大叔和阿姨也萌起了关门的想法,或许是搬到他儿子那里吧。其实阿姨的人很好的,像我们这些游子。到了这么远的地方,一切都得靠自己,宿舍里大家都有各自的忙,时间似乎永远都不曾有过空闲的一刻,独自一人,除了中国朋友就只剩下阿姨他们这些食馆,可以暂时的留宿我们这些飘荡在远方的心灵。
|
Add caption |
记得在南京留学时,经常都会在南艺后门转转。那里有最多各类的小食或是主食,驿站小馆、晓雪饭店、上海鸡蛋饼等,最有名的还是鸡蛋饼。
2003年初到南京,在南艺进修的那一段岁月里,就已经见到这一鸡蛋饼摊贩。当初都很破旧,没什么装修,还有马路上车来车往,现在回想起或许有些可怕。但是当时却没理那么多,方正只要不拉肚子就行了。2008年再次回到南京艺术学院,鸡蛋饼依然不变,不过面貌却焕然一新,听说老板只靠卖鸡蛋饼,就买了房子。果然是行行出状元啊,真的想不到。
其实我们留学生对这里的回忆是最深的,几乎每一餐留学生都会到这里解决。记得有两位阿姨,他们都来自上海,其中一位阿姨,还会些德语。两人都对留学生非常好,用餐的地方还蛮大,还搭了一个蓬,夏天时这里就变得很闷热,可是到了冬天这里就暖和多了。
其中一位阿姨负责小食的部分,另一位阿姨则负责饭菜。价钱都很公道,一点也不偷工减料,用的原材料都不是所谓的黑心原料,因为阿姨们都在外边煮食,一目了然。所以留学生都很喜欢到那里,尤其在中午时间,大家都下课了,就会一起到哪聚聚,聊聊天,不过要和阿姨聊天的话,那得在一点过后才行了。在这之前,太多学生过来买饭,或是忙着接外卖的订单。
究竟有多少留学生在那里呆过呢,马来西亚留学生最喜欢那里的了,经常都可以在那找到他们。还有韩国和日本的留学生,记得印象中还有一位德国留学生相当喜欢这里,他本身是一位摄影师,曾经听他说他很喜欢那里的氛围。不过在我硕士最后一年,阿姨们却搬离了。不知道是否找个地方继续营业,还是干脆就不干了,真的没人知道,还有一样就是没人知道阿姨搬到哪了,
直到有一次,去了南大后街,在走过一条小巷时。突然听到有人叫我,赶紧四处张望,原来阿姨搬到这继续营业。只不过店铺空间小的很多很多,这一次就只卖些小食,其余的都不再卖。留学生的唯一聚集地就这样结束,到了我离开南京,有一小部分留学生就慢慢的移去了驿站小馆。
驿站小馆是一间非常小的店面,里面就只有四张桌子而已。到了中午学生下课的时间,就挤得不得了,甚至还得拼座才行。虽然店面有些破旧,装饰也并不怎么样,有意思的就是墙面上都写满了学生的字迹,这里有各种内容的留言,图像等,甚至连表白的话语都写在墙上。真的很有意思,这面墙在无形之中装满了每位学生的青春岁月,还有那一份青涩的珍贵回忆。阿姨告诉我,有些校友还回来过,但是人事已非,当他们再次找到自己写下的语句,回忆就这样被带回到从前的那一段日子。
这里是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往往在这里都可以碰见好多不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这里话家常,谈谈他们的近况。说真因为自己经常会在这里出现,还真的认识到一位流行音乐学院的学生,和他的姐姐。姐姐是专业在吉他,而他则专业在钢琴。起初是因为两次拼座才慢慢熟络起来,话题也就多了起来。自己也说不清究竟在这里认识了多少学生,虽然阿姨的孩子都到了澳洲工作,理应不必再如此幸苦。不过大叔担心双方如有万一,至少这里还有间店铺可以撑一撑。阿姨大叔俩人的日子其实过的很写意,甚至都有了政府颁发的老人证,去到那都方便的很,打公交根本都不必付钱。虽然他们不希望就这样证明他们现在的确实身份,不过这一张证确实给了他们不少方便。
小馆这里,尤其是到了下午将近两点左右,因为中国人都有午睡的习惯。在此时的小馆里,就显得很清静,顿时空出了好多桌子。偶尔还会在这里碰到留学生,个人有时为了想给自己一个独处,经常都会窝在这里,看看外边偶尔的人来人往,经过的学生是否认识,听听几位阿姨的闲聊话题内容,虽然讲的是南京话,一句里边实在没听懂多少。不过就是喜欢这难得的时光,读书的岁月是最短暂的一段,但是却是最多色彩,最灿漫的一段日子。
记得在南京最冷的冬天时刻,经常在这里窝着,这里说实在的还真的暖和。双手放在热乎乎的杯面上,热乎乎的感觉,哪怕就是那一点点的暖意,都足以让快冰冻的手回温,一丝丝暖意就在心头慢慢的点燃起来。冬天的手掌都是特别刺刺的感觉,很难受,就是套上了手套,那种感觉也不会如此快的消去,南京的冷是少见的湿冷,是那一种冷到骨子里的寒冷,几乎肚子一空下来,那刺刺的麻痹感就开始在手掌和脚掌上开始流转。最喜欢坐在最里边的桌子,看着一个个走近来的学生,冬天里每个都好像一颗颗的粽子,没办法南京的冷就是北方的人到来也受不了。
这里还有一样-最多选择的咖啡种类,如果只求过过瘾,外国留学生就很喜欢到这里买咖啡。说真的对我而言是有些贵,但是对其他来自美国、欧洲的留学生而言,就便宜多了。每个从南艺毕业出去的学生,都会对阿姨的小店、还有店里的每样小食记忆尤深。如果要算店里的氛围,驿站小馆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首选。墙上的字迹只会越来越多,将来一旦被写满了。他们究竟会怎样处理呢,因为驿站因它而变得与众不同,能在后门经营很久实在是不容易